100%

水東日記  (明)葉盛 撰

http://club.xilu.com/wave99/msgview-950484-83661.html

  水東日記  (明)葉盛 撰

  ●目錄

  校點說明

  水東日記序

  卷一

   正旦冬至節導駕

   晦庵小學定本

   王忠毅打得勝鼓

   徐元玉王通進策

   奏効各有機會

   翰林文字潤筆

   土木六科點差

   記殺馬順等事

   奏請午朝

   奏黜寺丞馮必政

   漢晉唐宋戶口數

   京都賀節禮

   議王琦事

   太祖御製文集

   三楊兩王

   奏選官舍操習

   會奏遣使迎復

   沈簡庵詞翰品行

   王孟端遺事

   會議迎復儀注

   糾彈不承密旨

   試題不知出處

  卷二

   太上聖節請朝賀

   葬地蛇盤兔

   于節庵先世行狀

   讀卷填榜名次

   開平王祠

   尹鳳岐詩諷時事

   楊鴻臚讀卷求代

   妄稱細作

   趁航船

   奏彈內官善增

   弋謙

   編次文集

   看議何觀

   李祭酒天幸脫禍

   解胡觀放榜對答

   龔遂榮揭帖

   南都人物之盛

   題秋胡圖詩

   顧都御史聲望

   姚榮公小像

   過枝

   墓次焚黃

   晦庵論易服色

  卷三

   詹孟舉篆書

   曹雲西

   避天字

   詹孟舉挽袁華詩

   張漢傑拒叛賊

   吴思庵遺外孫詩

   輪王子明寇平仲

   僧無言

   僧景燮宗潮

   諸公才學心量

   廉夫題風雨歸牧圖

   黃希聲

   前輩存心

   蒸山

   黃狀元墓

   吾訓導請俸

   莊伯和詼諧

   李無易家舊物

   蔣司訓

   莊公瑾書畫

   沈夢萱試榜文起語

   小李

   朱文公論用韻

   郁氏錢氏先墓

   郭定襄整暇

   余尚書遺事

   長陵所賞書畫家

   霹靂

   鴉鶻石

   不棄殘紙

   誤用古人爵諡字義

  卷四

   倣宋王十李三詩

   車字尺遮切

   蘇松依私租額起稅

   劉洗馬謔語

   瞿泰安

   錢子予

   陳祭酒至誠

   王抑庵誦古詩自寬

   盧公武兄弟

   范啟東述前輩語

   歐蘇書蹟多少

   聶大年警句

   楊洪委任甚重

   記會議異同諸事

   國朝狀元官位

   請嗺

   鮮于困學壙志小像

   土官名同實異

   仄多平少

   大學經傳次序

   晦翁論追禮外氏書

   方言暗合古韻

  卷五

   左都御史

   總督軍務

   胡忠安自述三事

   時將不敢專殺

   廣西先後守將優劣

   聶大年桃符

   鄭武安剛正

   徐興安論將

   敕詞與部奏違異

   英廟友愛至德

   張夏各推所長

   氏族大全多誤

   珠池採珠法

   採珠數

   范德機書海角亭記

   劉廉夫左遷絕句

   內閣機宜不密

   廣西帥府隸鄭牢

   楊文敏論進諫有方

   近事所始

   于節庵遺事

   吴思庵小學集解

   李祭酒哭姪詩

   盧重齋遺事

   奏旌脫綱王晟死節

   山歌

  卷六

   參贊軍務

   馬良失寵

   紀載張大太過

   大同賊婦節烈

   魏軒兩公清操

   兩術士兩弁退讓

   六科衙門

   喜信和勇

   都御史獨處夾室

   嶺北廣西淫祠

   試錄

   學士進官

   奇夢

   都察院堂扁

   周新遺事

   春帖徵兆

   洪武大臣賜第

   不序經解

   奏止議事官入朝

   陳祭酒篤於故舊

   節省貢使供給

   郟亶修東城記

   卓筆峰兩詩

   王元章畫梅

   陶九成著書

   生物足供人用

   教官不得任御史

  卷七

   後人把滑

   沐敬抗直

   玉堂賞花集

   交阯偽學士誇誕

   歐公再壻之謬

   陳登謔語

   歐公與姪帖

   不信尅擇

   陳僖敏寬厚

   司馬歐陽兩公薦士

   歐公撰范文正碑

   詩有唐氣

   黃少保才識

   大臣思寵之盛

   書簡後具禮

   圖記

   張雲門書印譜後

   制敕符璽

   玉帶生卷

   俳優語

   豐文慶復清敏故園

   沈孟端

   陳嗣初文章

   金英闢南遷議

   何文淵自經

   喜寧之叛

   蔡琰南歸圖

  卷八

   劉詹事遺事

   張文翔

   衣和庵主

   交誼厚薄

   鄭氏先世回定儀狀

   蘇公清虛堂詩

   顧魏二公歸榮令終

   方希直不拜佛

   范氏家譜世系

   陳古庵經紀梁氏

   楊文貞公遺囑

   論黃霸丙吉

   宰相須福德才量

   東坡赤壁賦真蹟

   元金臺集刻本

   張養浩全集

   韓令公真贊

   詫異等字

   興學勤教

  卷九

   圭齋題彭氏程文

   酌定白鹿書院記

   夏忠靖鴟吻詩

   院畫皆有名義

   東里抑庵春帖

   劉三吾與陳南賓書

   宋儒批選文章

  卷十

   崔清獻與吴彥書帖

   黃山谷發願文

   描朱

   乘轎事原

   蘇人文學之選

   崑山塘浦水利

   占命決王石位壽

   塑工傳名

   范裴崔周詩詞

   納還使北進冬衣疏

   范公歐公手書

   碑銘不著撰書人名

   蘇秉衡論詩

   乖覺乖角

   柏子庭注磬疏

   石川張子才詩

   彭狀元失朝

   東里送楊彥謐詩

   官制異常

   俗語見唐詩

   大言無實

   山谷跋黃夢升墓銘

   奏本題本

  卷十一

   記王軫父家書事

   元寶

   仁廟賜徐善述書詩

   戲言取怨

   虞文靖朱宜人墓碣

   晦庵考定歐公事蹟

   呂忠肅遺詩

   阮太監修營勞績

  卷十二

   商氏先世公諜

   宋薦錢時省劄繳狀

   胡石塘送諸生詩序

   張伯緒格言

   楊文敏碑誌等不同

   姚鉉文粹自序

   日記故事

   劉貢父詩話

  卷十三

   鄒奕等詩文

   謝友規文賦

   唐孫府君誌石

  卷十四

   宋元綘閔忠詩石刻

   王抑庵絕句

   題清風嶺詩

   厲布衣

   廬陵李布政禎

   波羅蜜樹實

   耽犁手卷

   二程遺書

   西湖俗謠

   推命論相近事

  卷十五

   陸放翁家訓

   楊大理詩謔

   呂尚書駝峰之戲

  卷十六

   宋名臣言行錄

   銅鼓

   編類詩集誤收

   打呵欠

   真清二韻不通用

   進士題名錄

   武安陽武兩侯遺事

   毛牛饕羊

   榮辱進退等事有命

   文字等語讖宜避

   廬山野燈

   東里還家詩

   議論詩中用事

   劉宗器送行詩

   江氏譜記賴布衣事

  卷十七

   釋清濬廣輿疆里圖

   都御史題名

   御史遷謫

   兩廣地圖

   兩廣方岳郡守題名

  卷十八

   各姓宗圖

  卷十九

   孔氏父子奉上諭記

   太宗重修孔廟碑文

   太祖召杜斅勑旨

   宋文鑑編書始末

   黎恬記何忠詩并和

   呂公磯

  卷二十

   虞文靖復楊子牧帖

   雪庵長語西齋和陶集

   范文正公家書

   三蘇文集

   文山文集

   記辛未廷試事

  卷二十一

   周益公詞科舊稿跋

   鄉飲酒禮

   王叔英禱雨文

   黃氏日鈔

   吴正道六書之學

   小說戲文

   李易安春詞

  卷二十二

   周禮序

   府衛官旗軍人數

   守衛四城官軍揭帖

   楊文貞歸田趣詞

  卷二十三

   文潞公新修文廟記

   夏忠靖謔語

   許可用鄉賢祠堂記

   銀青金紫

   巧對

   王交山論寇準李綱

   李性學文章精義

   孟氏祖庭圖記

   薏苡仁治疝疾

  卷二十四

   釋老侮孔子圖

   熊天慵修大成殿記

   清風嶺碑

   史官以心術為本

   李安成十九首註

   正統辨

   東里寧國府學記

   高元之變離騷

   魏國公臨喪有禮

  卷二十五

   歌風臺詩

   太清樓特宴記三幅

   清和恭靖圖書

   俞行之題西湖畫

   場屋文字無疵者少

   用古人語

   謝子蘭辨惑編

   袁伯長家世

   文丞相子陞

   蘇天爵元文類

   碑刻撰書人皆非實

   唐英衛二公墳制

   吴思庵題錢氏畫像

   寰宇通志

  卷二十六

   錄諸子論詩序文

   于王兩公高致

   南京兩法司故事

   張泰拒石彪索瓶

   江浙文物之盛

   岳季方答客語

  卷二十七

   姚文公陳希亮碑

   李杜器識不同

   幼善屬對

   虞邵庵三像

   高昌王世勳碑

   曹濮河水之患

   烟墩收貯糧食柴水

   糾劾多出上旨

   三母俱被榮命

   堂上官出自甲科

   結銜有一定之序

   偏忌不喜甲科

   桂孟平六詩

   懷來石橋遺址

   宣府儒學聖像

   于節庵夫婦畫像

   史記所載非實

  卷二十八

   楊文貞敍譜至多

   文章正宗敍論

   許文宗交吴閑閑

   許中丞舊第

   殺虎及射野豕法

   舊碑石

   前元加封孔子制碑

   論興安

   禽聲類人言

   禀受厚薄

  卷二十九

   六科舊僚題名

  卷三十

   社稷設壇石主為正

   城隍神

   于少保文山像贊

   虞雍公誅蚊賦

   晦庵答王子令二書

   傳神

  卷三十一

   江南渾潮塞北風沙

   偷驢賊

   圭齋許氏贈公碑

   集句成讖

   海市

   土薄歲入少

   緝事軍

  卷三十二

   石亨新第

   晦庵真蹟

   山西疆里圖

   龔鈍庵民風詩

   虞雍公奏議序

  卷三十三

   蘭亭禊圖詩序石刻

   韓魏公墳

   巡按御史

   西園雅集圖臨本

  卷三十四

   禱祈道釋文

   太監陳蕪恩寵

   白樂天畫像

   西園雅集人數

   宣府衛所屯堡等數

   窾外同事諸將

  卷三十五

   中堂事記紀行錄

   元重建羊太傅碑

  卷三十六

   詩林廣記參評

  卷三十七

   記瀛國公事

   虞臺嶺觀音堂記

   廣寧伯父子名諱

   王惲徵夢記

   楊文敏御賜圖書

   葬穴昭穆

   達達試馬

   馬蓮花子

  卷三十八

   太宗時任事十臣

   黃東發社倉記

   海角亭記全文

  卷三十九

   寰宇通志序表凡例

  卷四十

   詳記瀛國公事

   楊鼎自述榮遇數事

   脫脫封諡

   人肉油點不圓

   代邸金符冊寶

   劉江本名榮

  附錄一

   四庫全書總目水東日記提要

  附錄二

   明史卷一七七葉盛傳

  ●校點說明

  水東日記四十卷,明葉盛撰。

  葉盛字與中,江蘇崑山人。生於永樂十八年(公元一四二0),卒於成化十年(公元一四七四)。正統十年(公元一四四五)成進士,授兵科給事中,後官至吏部左侍郎,歷仕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四朝達三十年之久。他久為言官,熟悉政事,且勇於建言,「凡六科聯署建請,盛每先發言,往復論難。」(明史本傳)因為他歷撫宣府、兩廣,頗留心邊政的利弊,提出過不少關於邊政的意見。他的這些言論,在水東日記一書中,多所反映。葉盛於政事之外,勤於讀書,潛心著述,著作除水東日記之外,尚有葉文莊奏議、菉竹堂稿等。

  本書主要內容是記述明代前期的典章制度。由於作者久居官場,見聞亦廣,對於各項制度及其沿革利弊等,言之甚詳。四庫提要說:「盛留心掌故,於朝廷舊典,考究最詳。」這一評論是中肯的。書中也間及當時人的一些軼聞逸事,且多為作者的耳聞目睹,這些史料,有的不見於史傳,可補史之缺。另外,本書有不少篇幅是關於宋、元文人學士的行事及其碑銘、墓誌等,可與史傳相參稽。同時本書也收錄了一些宋、元人和明人的文章、詩詞、書札、奏議等,可供文史研究工作者參考,如卷十五陸放翁家訓,這篇陸游的佚文,即靠本書所錄,得以流傳。當然,本書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考證雖詳,征引亦繁,「亦不免有時牴牾」,「又好自敍居官事迹,殆不免露才揚己之病。」對於全書來說,這些缺點還是次要的。總的來說,水東日記一書,在明人筆記中,是史料價值較高的一種。

  此書前後共有四種刻本:

  一、明弘治間常熟徐氏刻本。這是本書最早的刻本,共三十八卷,缺後兩卷。此本刻工不精,錯誤較多。

  二、嘉靖三十二年(公元一五五三年)補刻本。葉盛之玄孫葉恭煥以家藏本補刻後二卷,始足四十卷之數。

  三、葉盛六世孫葉重華覆刻葉恭煥本。此本殆刻於明末,經明、清之際的戰亂,板片有殘缺。

  四、康熙十九年(公元一六八0年)葉氏賜書樓印本。葉盛七世孫葉方蔚補刻葉重華本,並用弘治本、嘉靖本和舊抄本三種本子校勘,改正了不少錯字,這是水東日記最好的刻本。

  除以上幾個刻本之外,還有不少叢書本,但均係節選或摘鈔本,這裏不詳述。

  這次校點即用康熙十九年葉氏賜書樓印本為底本,又用弘治間徐氏刻本進行了通校,改正了一些錯字和脫漏。(葉盛原書各條並未標題,賜書樓本只在目錄中增補了條目標題,這次整理,在正文各條之前也加上標題,以便檢索。)又,弘治本有多處缺文,賜書樓本補了一些,但仍有多處空缺,現因無法補足,只好一仍其舊。

  為了方便讀者,書後附四庫提要關於水東日記的提要和明史葉盛本傳,以備讀者參考。

  由於水平所限,標點和校勘可能還有錯誤,希望讀者隨時指正。

  校點者 一九八0年二月

  ●水東日記序

  同里後學俞允文譔

  水東日記者,吏部左侍郎文莊葉公之所著也。其書專於記事,覈古綜今,關諸軍國,號為通博,書凡四十卷。以其書成於淞水之東,名為水東日記云。公名盛,字與中,崑山人也。正統十年舉進士,拜兵科給事中。英帝北狩,六師陷土木,九月郕王即位,虜益屯逼都城。公時屢奏封章,皆當世急政。尋轉都給事中、山西右參政,監督宣府糧餉,兼管屯田、獨石馬營等處軍務。公方有功於邊,以父憂去職。英帝復起公喪中,令無遂服,擢為右僉都御史,巡撫兩廣。公至,則徙征蠻府梧州兩廣接比要害處以制外蠻,通鹽利,令商賈得出境市鬻。憲帝即位,轉左僉都御史,巡撫宣府。公至,益開田,歲歲增倍,買戰馬千八百餘匹,繕治屯堡七百餘所。上嘉公忠勤,且錄兩廣功,賞賜甚厚。遷禮部右侍郎,再遷吏部左侍郎,卒賜謚曰文莊。公精明經術,練達制度,廉恭孝友,兼體數器,當板蕩艱危之秋,而尤能奮忠言嘉謨以匡翼其主。自初官,通歷三十餘載,更事三世,凡國家大議,無不關決。於公眷遇甚篤,然位不滿德,年不迨老,而諸公咸有不盡用之歎。公生平所居潔清,門無襍客,惟購書萬卷,日耽翫以自頤,殆癈寢食,故其它所著述,於諸公為多。公之玄孫恭煥,文雅醞藉,能遵其祖德,因出斯籍,屬余題敍其首,遂謹述公之豐功偉德被於當時,而足以儀範後世,與著述之所詣,匪若閎誕破碎以廣異聞而已。

  此先高祖日記,始刻於常熟徐氏者。先高祖身歷三朝,忠廉大節,名重天下。博學好古,平生著述甚多,此特一種耳。記中凡事關軍國及前輩遺文軼事,足為史家徵信,即片言璅語可助談塵者,亦復採錄,宜為海內所珍賞,非他小說家比也。徐氏刻行已久,嘉靖中始持板求售,先君命予購之,止三十八卷,取家藏本校閱,遺後二卷,癸丑歲補刻完之。予小子荏苒無成,不克仰纘先緒,顧惟先世著述,流傳未廣,實子孫之責,因命工印行,特綴數語,以示後人,用致遏佚之懼云。括蒼山人玄孫恭煥識。

  先君官杭州抽分日,有奏議、日記之刻,方擬嗣刊全集,會差滿不及為,日記即此本是也。乙酉兵燹,兩書板幸存,顧先君自國變後臥病不問家事,書板庋置塵閣中,遂無省記者。比年予始舁出簡點,已失數葉,奏議所失尤多,因命工補刻。會從族人處覓得舊鈔本兩冊,上有巡撫宣府關防,蓋先公當時錄本也。二泉兄又貽予舊刻本六冊,末二卷字蹟微異,即先曾大父所購徐氏本補刻足之者也。鈔本多譌字,而徐氏本尤甚,且多用檯頭,直似章奏體,字蹟亦已漫漶,度先君時板久不存矣。因取三本參互讐勘,是正頗多,尚有字義可疑而三本相同者,姑仍之,不敢以己意妄改也。先曾大父嘗屬執友俞仲蔚先生為作序文,向未入刻,茲求栢廬朱子重錄付梓。又此書本不必編目,而書賈每以無目錄疑非完本,因增編目錄於前,然率意標題,深恐未得當也。康熙庚申歲長至日七世孫方蔚謹識。

  ●水東日記卷一

  正旦冬至節導駕

  晦庵小學定本

  王忠毅打得勝鼓

  徐元玉王通進策

  奏効各有機會

  翰林文字潤筆

  土木六科點差

  記殺馬順等事

  奏請午朝

  奏黜寺丞馮必政

  漢晉唐宋戶口數

  京都賀節禮

  議王琦事

  太祖御製文集

  三楊兩王

  奏選官舍操習

  會奏遣使迎復

  沈簡庵詞翰品行

  王孟端遺事

  會議迎復儀注

  糾彈不承密旨

  試題不知出處

  ○正旦冬至節導駕

  冬至正旦節早,禮部鴻臚寺及科道導駕等官最先入左掖門,至中左門立候,天將明,趨進華蓋殿前穿廊,禮部尚書祭祀,復命行禮訖,導駕陞奉天殿受朝。嘗記毘陵胡公奏尚書, 【尚音為上。】 其末云「行禮畢,請上位看馬」兩言,大聲直說,不類奏事也。

  ○晦庵小學定本

  晦庵與劉清之書云:「小學近畧修改,又別為題詞韻語,庶便童習。」又一書云:「見此修改,益以古今故事,移首篇於書尾,使初學開卷便有受用,而末卷益以周、程、張子教人大畧,及鄉約雜儀之類,別為下篇,凡定著六篇云。」嘗竊以為所謂首篇者,即今所題數語,所謂末卷下篇,即今外篇嘉言、善行二篇是已。今觀北京國子監小學書板,元至正十三年重刻元統癸酉燕山嘉氏本,有祭酒王思誠、監丞危素、助教熊太古等題識,其晦庵所題,乃在卷末,目曰朱文公題小學書後,而題辭則在卷端,是矣。吴思庵集解則曰小學書題置之題辭之前,意者本朱子大全,然大全編次倫序不能精當,恐亦未可憑也,不知思庵當時曾見此本否。

  ○王忠毅打得勝鼓

  王忠毅公為京尹時,公退即坐後堂,召鼓手打得勝皷以為樂,皷失節者有罸。後公卒以軍旅樹功名,豈亦昔人喜聞擊皷用兵之詩者耶?

  ○徐元玉王通進策

  己巳之變,徐元玉最有時名,亦銳意功業。太監金英趣問計,以南遷對,英怫然不悅。前成山侯王通亦以挑築京師外城壕為太監興安所鄙,二事似皆未為得也。

  ○奏効各有機會

  正統十三年,閩賊鄧茂七亂,巡按御史汪澄將至延平,聞賊勢已熾,即回。會府刷卷御史張海至延平被圍,海躬撫諭之,賊且降,海以實聞,而澄忌之。適朝命御史丁瑄按賊事,澄附瑄,妄奏以抑海。兵科給事中姚銑等以澄畏避且忌嫉,當言之,掌科事唐世良不從。未幾,而兵部奏澄擅止浙軍有罪,下獄。又御史林廷舉巡視兩浙鹽法,俾治處州賊,奏賊平當代,適處州奏賊復起,當劾。盛謂廷舉君子,其巡視地遠,安知賊起不在其出巡後耶?已之。俄而其父山西參政厚奏,承委督餉代州,不欲往,厚素為士論所短,因奏逮治之,廷舉尋亦以他事得罪。又都御史張楷、都督劉聚征閩寇,尚書石璞、都督徐恭等征浙寇,皆無善舉,皆當劾,而楷、聚尤甚。有召還之,命下纔數日,計其還必再餘月也,一日午後偶暇,為草疏,適書人又皆具,既成,視日尚未暮,遂封進。少頃得旨,楷、聚如所奏。翌日早朝皷將嚴,忽聞楷等將入見,同僚相視驚愕,因倉卒添易原疏首尾而廷論之,楷繇是罷位。凡人禍福之來,固其自取,似亦有不偶然者。此數事適相類,因併記之。

  ○翰林文字潤筆

  三五年前,翰林名人送行文一首,潤筆銀二三錢可求,事變後文價頓高,非五錢一兩不敢請,迄今猶然,此莫可曉也。嘗記一日過錢原溥翰檢第,強予宿,初不知其意。黎明起,而其夙所約張士謙先生來,一相者繼亦來,相者目先生良久,首曰:「此大人平生不得弟兄氣力。」先生大笑而卻之,曰:「吾永樂中為進士、庶吉士、中書舍人,時年嚮壯,有志文翰,畫夜為人作詩寫字,然未嘗得人一葉茶,非如今人來乞一詩,則可得一贄見帨帕。向非吾弟貿易以資我,我何以至今日耶!」繇此觀之,當時潤筆亦薄已。

  ○土木六科點差

  己巳七月十五日,六師明日在行,六科議,兵刑二科文書多,獨用二人,兵科都給事中姚銑,其次則盛,刑科掌科事給事中鮑煇,其次即季聰。皆治裝矣,未申間忽禮科約具奏,乞點差,蓋章瑾憚行,聞都察院、尚寶司得旨俱用次一人,因有此舉。俄而六科奏下,俱掌印官行,而姚、鮑因得盡節,瑾竟以此得罪謫死。乃知一行一止,死生榮辱,固自有定,私智小數之人,乃欲以區區心力勝之,不亦愚乎!

  ○記殺馬順等事

  正統十四年八月二十三日,殿下駕御午門左門,言官大臣次第宣劾王振章。有旨:「朝廷當別有處。」衆心鬱憤,叫號不已。長史儀公造膝前免冠有言,於是衆皆免冠長號叩首。已而有旨, 【「已而」二字據明弘治本增補。】 急籍王振等家。然叫號不辨人聲,不能皆聽聞,惟儀公長號膝行而前,去袍服纔咫尺。忽王給事中竑衆中起捽馬順至前,曰:「姦臣黨在是!」於是駕起門掩,一閧間,足履之下,屍暴血流矣。百官稍退,惟上直軍衛官候左掖門,譁云:「尚有王長隨、毛長隨在。」少頃,較尉捽兩人送錦衣衛,甫出左掖,軍衛官捶死之矣。蓋駕既行,使人于門內伺外人何為,而惟聞此言,以為出自百官,殊不知因大駕出後,門禁頗嚴,兩長隨日事鞭笞,最結怨於軍衛,而殺兩人者上直官,非百官也。初,屍血漬磚石,門官呼水滌之,儀公曰:「不滌可也,留與作樣子。」門官不能答,儀公氣亦足多云。

  ○奏請午朝

  季聰嘗授經京邸,多門生學子,因多知內外事。一日謂予曰:「聞禁中近習划龍船,朝下即事射魚,酣笑為樂,或日■〈日上久下〉始休。奈何?予因有午朝之請。奏既入,內批即下,刻日受朝。頗聞此事蓋太監興安等極力贊襄。惜乎當時外間諸公所見不同,反不足以副其意耳。」語多不記。

  ○奏黜寺丞馮必政

  正統十四年,南京太常卿徐初以老疾令致仕,當除。先是,王檢討資謂盛言:「寺丞馮必政者,妖婦焦奉真之姪,輕佻矯妄,士倫耻之。」至是,又聞將以羽流發身者任之,季聰因會奏,以為太常清職重任,當用文學儒臣,南京寺丞馮必政邪妄進身,不繇其道,當黜,以示懲。會上親擢舊宮臣張文為南京太常寺卿,吏部因奏馮必政當從六科言,削職為民,詔從之。焦奉真事,大類宋于尼云。

  ○漢晉唐宋戶口數

  漢元始二年,戶千二百二十三萬三千,後漢光武興復,至永壽中,亦僅一千六十七萬九百六十三,國纔百四十餘萬耳。晉武平吴後,戶二百四十五萬九千八百。隋文帝大業二年,戶八百九十萬七千五百三十六。唐初年不滿三百萬,高宗永徽元年,漸至三百八十萬,明皇全盛時,只及九百六萬九千一百五十四。安史之亂耗散,至於武宗會昌中,纔至四百九十五萬五千一百五十一。五代逐處各有數十萬而已。宋太祖建隆初,九十六萬七千三百五十三,至開寶九年,加至三百九萬五千四百,太宗增至四百餘萬,真宗又增至八百餘萬,仁宗天聖一千一十六萬,慶曆二年,至一千三十萬,八年則一千九十六萬餘也。包孝肅云。

  ○京都賀節禮

  初,京都最重冬年節賀禮,不問貴賤,奔走往來者數日,家置一冊,題名滿幅。己巳之變,此禮頓廢。景泰二年冬至節,禮部請朝賀上皇於東上門,詔免賀。舊凡遇節,鴻臚、尚寶、中書、六科直廬相接者,朝下即交相稱賀。是日,予親見鴻臚佐貳邀大興楊公偕走賀,公曰:「太上爺爺不得一見,尚誰賀耶?」聞京都賀禮,至今寥寥,不復昔比。

  ○議王琦事

  三千營總兵都督張軏、楊俊為都指揮王琦奏龍旗寶纛事,予與季聰謀,議既定,二章同上,一章以釋上怒,一章以正事體。各科有言:「上所怒罪人,欲營救之,非私而何?事壞則我當有辭,我等不預知也。」季聰導之曰:「流俗佛語不有荷擔如來乎?從王琦則於法制有違,不從王琦則得罪君父,軏等處此亦難矣。有司以上付之言官,既不敢言;若言官又不言,軏等其何辜?」俄而得報,衆皆稱快,其正事體一章且留中,於是言者有愧色。事具奏草。

  ○太祖御製文集

  太祖皇帝御製文集共若干卷,奇古簡質,悉出聖製,非詞臣代言者可及。今世所傳刻賜劉伯溫書誥等文,及嘗見賜孔祭酒書真跡,皆是也,然多不在集中,則知寶藏天府不曾入刻者尤多。但今集中多有篇目重出者,此不可曉耳。

  ○三楊兩王

  宣德、正統間,名臣稱三楊先生,以文貞為西楊,文敏為東楊,蓋初以姓同,亦畧因居第以別之。文貞固出西江,而文定郡望每書南郡,乃因以南楊號文定焉。東王則抑庵,西王則泉坡,蓋亦然也。

  ○奏選官舍操習

  盛奏選京師官舍家人操習,以備非常,及乞榜禁諭流言,事見奏草。當時有宥密大臣讒盛於中者,曰:「此事因給事中有子與官舍鬬鵪鶉不勝,被辱懷忿,而有此奏。」時盛有子僅再周歲,亦在原籍,乃知古人無兄盜嫂之謗有之矣。

  ○會奏遣使迎復

  景泰元年九月二十六日,禮部會奏,虜請遣使迎復,當從。明日,上立文華殿門內,面諭公侯以下各堂上官、各科道管印官曰:「朝廷因通和壞事,欲與虜絕,而卿等累以為言,何謂?」吏部王公首對云云,大意以為必乞遣使,勿使有他日之悔。玉色稍不怡,曰:「當時大位,是卿等要我為之,非出朕心。」少保于公繼對,以為「大位已定,孰敢有議,但欲答使盡禮紓邊急耳」,辭暢而意婉,上意始釋,曰:「從汝,從汝。」言已即退。羣臣既出文華門,太監興安匍匐而出,呼羣臣言:「爾等固欲答使,且來言,孰可行者?孰為文天祥、富弼其人耶?」衆未有答。王公面發|,大言曰:「大人豈可為此言?今日羣臣皆在此,皆朝廷人,一唯朝廷用,孰敢有不行者!」如是言之且至再,而辭色愈厲,興安為之語塞。既而陞禮部侍郎李實等為正副使以行。勑書既下,則惟言報禮,不及迎復。實驚訝,詣內閣白之,遇興安,被詬曰:「爾第奉黃紙幹事,他何與焉!」興安雖短于才,溺于僧佛,誤信二三故舊大臣,然能廉守,人不易干以私,惟于迎復,則深可罪也。

  ○沈簡庵詞翰品行

  大理少卿致仕雲間沈簡庵先生,草聖擅一時,真行皆佳,尤長于詩,有集二十餘卷。 【「有集二十餘卷」,明弘治本作「有詩二千餘首」。】 先生端厚謹恪,好獎借後進,皆出誠意,而取與則甚嚴。嘗有季訓導者,介先生之友求草書,且欲識姓名,先生忽有思曰:「得非曩訐奏有司者耶?」遽却之。其友翌日固請,先生為易題計某以外之,其介又如此。早年與兄自樂學士同在翰林,遭際列聖,榮遇罕比,而伯仲同居,友弟之行無間言,縉紳中以為莫及。先生正統中既得請致仕,未朝辭而遽聞變,故言及輒隕涕。行次直沽,手書近體一律寄予,極其悲憤,卒章有「三秋景物偏蕭索,清淚平添衛水波」之句,今軸藏吾家。

  ○王孟端遺事

  毘陵王紱孟端,高介絕俗之士,所訂交皆一時名人,遇流俗輩輒白眼視之。工詩翰,畫竹稱冠絕今古。未達時畫已馳名,人不可苟得。嘗月夜寓京師旅邸,聞簫聲起隣家,清亮可人,倚床而聽之,乘興寫竹石一幅。明早扣門尋訪其人以為贈,蓋一富商也。商人大喜過望,次日奉駝■〈茸毛〉叚二求作配幅,孟端曰:「俗子何足當我筆也!」亟索而碎之,其介如此。

  ○會議迎復儀注

  上皇駕將旋,禮部累有會奏言迎復事,上屢以虜情多詐為言。將抵居庸,一奏始得旨,羣臣同禮部議迎復儀注,兵部總戎議防變方畧,輿情甚欣慰。朝下,多官集會議所,都御史王文忽厲聲曰:「來,孰以為來耶?黠虜豈誠真?彼不索金帛,必索土地。有許多事在,孰以為來耶?」衆素畏文,聞此皆相顧莫敢言,武弁有趍出門去者矣。既而少保于公言:「防變方畧則在我與總戎。」如是而退。盛等竊虞儀注之議繇此而寢,心甚憤鬱。比午,造禮部問焉,尚書胡公從容言:「儀注已送內閣看矣。王一人言豈可憑?但彼欲如是言,且姑任其言,何能與辨?」乃知老臣處事自有定執,而其量亦非後生可及也。當時會奏多吏部王公筆,皆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六科掌科官連署,然主意皆出二老。胡公累為三法司所憎,云:「爾禮部事當奏即自奏,何必要我連署耶?」會奏外,惟翰林簡討邢讓一奏首有「前次勅書不具迎復上皇之意」一言,真為實錄。戶科給事中李侃等奏內亦有「堯舜孝弟」之說,報旨以為「譏朕」者也。

  ○糾彈不承密旨

  初,凡有彈糾,必六科先承密旨,十三道則因之,若不繇先言,實自盛等始。都督楊俊有罪,自宣府還,俟其鴻臚報名,即預進奏,明早舉劾,兵部亦以此為言,而不知其所託者俊之黨也。俊又結鴻臚,云昏晚得報。以是,盛等早將入朝,始知之。盛與同官捧奏詣左掖門,門內寂然,惟窺見籠燭照地,即扣門投奏,門隙中中官曰:「此際駕將行,何敢進奏?」盛曰:「今早有當言事,若有誤進奏,駕出不得言,即有罪,皆不可辭。」中官語塞。遽趨走捧入,既而楊俊就逮,不復得請幸免矣,此前未有也。

  ○試題不知出處

  永樂中,俞行之試「記里鼓」,正統中,馮益試「事道」,皆不知所謂,莫能措一辭。所謂「名浮於實,君子弗貴」者歟。

  ●水東日記卷二

  太上聖節請朝賀

  葬地蛇盤兔

  于節庵先世行狀

  讀卷填榜名次

  開平王祠

  尹鳳岐詩諷時事

  楊鴻臚讀卷求代

  妄稱細作

  趁航船

  奏彈內官善增

  弋謙

  編次文集

  看議何觀

  李祭酒天幸脫禍

  解胡觀放榜對答

  龔遂榮揭帖

  南都人物之盛

  題秋胡圖詩

  顧都御史聲望

  姚榮公小像

  過枝

  墓次焚黃

  晦庵論易服色

  ○太上聖節請朝賀

  景泰元年,太上皇萬壽聖節,禮部請群臣朝,詔免朝。二年,盛與季聰約,當草疏偕科道與禮部同上。既而竊念,今皇上孝弟,上皇盛德,兩宮帖然安靜,久當誼愈深而禮愈隆矣;使益以言,則涉衆易疑,恐無中生有,反為非便,遂已之。御史盛昹一日私示盛一章,亦此事,因具以告。昹目予言:「己不為,又沮人不為耶?」盛曰:「此大事,宜熟慮之。惟安與靜,久長之道也。」時惟劉溥原博以予言為然。近聞盧指揮奏訐以來,然後益信予前說之不謬。

  ○葬地蛇盤兔

  居庸以北,俗擇葬地以驗蛇盤兔為上,昌平侯楊洪赤城葬母處亦然。意者,地氣溫暖,二物皆穴焉。偶相值而相持,亦適然耳。昧者至爭地盜葬,訐訟連年,惑哉!

  ○于節庵先世行狀

  于節庵之先世有顯宦,至其父,幼孤貧流落,雖知家世之貴,而不能詳。所知者,黃鶴山有先塋,其兄弟名山壽、海壽耳。節庵既長,為董鏞先生壻。先生藏書有元黃文獻公溍集三山大字本,載湖南宣慰于九思行狀,可考節庵能知其先,以得此文焉爾。然則人品家世,託之名筆,其效有如此。夫董先生子中書舍人璵與予鄰居,間語及此事云。

  ○讀卷填榜名次

  景泰二年,予為殿試彌封官,知讀卷事。第一甲蓋閣老預屬意於受卷官,已得之餘,皆分送讀卷諸大臣,且曰:「率以三分,上一等、次二等,各置一所。」少頃,閣老收上一等,則判二甲,次二等則判三甲也。第一甲三卷,閣老圈點畢將午,三人者持詣文華進讀,午後填黃榜,明早榜出矣。蓋辰、巳二時,榜中人次第已判定,若曰須一一品量高下次第,固有所不能也。又聞試場卷子,榜中榜外,固有相去不甚遠者,數盡即止,無如之何。因記周文襄公行部至崑,嘗問及舉子曰:「年少者多遣行,彼氣銳利得,且科第自有命耳。」當時甚訝其言,乃知此老曾見此事,敢為此言也。雖然,亦豈止科第為然哉?

  ○開平王祠

  獨石城堡,今開平衛治。初,陽武侯薛祿奏築城,遷衛于此。有僧慶西堂者,號精地理術,實奉命相地,嘗云:「城中水泉枯時,當有變。」指東南角地,以為必王侯可當此。楊昌平時為百戶,已有名,因治第在焉。己巳春,泉水果澁不流,今則復汎溢矣。昌平第潭潭餘百間,都御史李公下予相度,撤其材,以飾樓櫓營壁之經兵火者。其關將軍祠,潔麗可愛,不忍毀之,但城中已有祀,不宜復出。而偶得宋學士所撰開平王常忠武公碑文,因唸于衆,曰:「公有功國家,其收漠北,嘗道此。而是邦又其封望所在,請易為開平王祠。」仍環書碑文于壁。既成,始聞僧之言,而益奇其術之神也。或傳邊虜嘗目昌平為楊王,昌平為人,雖多事先聲,要必曾有是說。

  ○尹鳳岐詩諷時事

  尹鳳岐先生在翰林,好作詩諷切時事,節之最能記,予僅記其一首。時應詔舉賢良方正,即得授八品官,適簡太學生年五十以上者悉放還,詩曰:「五十餘年做秀才,故鄉依舊布衣回。回家早去養兒子,保了賢良方正來。」

  ○楊鴻臚讀卷求代

  景泰二年廷試,鴻臚楊公時預讀卷。公素多笑謔,是日莊重自將,持卷一一詳簡視訖,收置端好。衆以公少文,竊窺議之,莫可知其如何。俄而尚書泰和王公讀卷畢,公徐起,手卷子納案上,作一揖,王公搖手却之,公又一揖,不交語,斂容而退,於是王公代為品第而還之。衆繇是服公之大用誠亦不偶然也。

  ○妄稱細作

  真定邏卒獲一人,為虜語甚習,以為「先被虜見留。虜酋也先將窺臨清,使我等從宣府邊關入,住城中數日,而今抵此,蓋先為偵伺耳。」守臣以聞,兵部奏:虜酋為計至此,宜急遣廷臣豫備紫荊等關口。因薦郎中陳汝言、陳金等堪是任。詔止治備而已。都察院奏:宣府守臣不覺察當罪,使也先欲其首,將携去久矣。於是特命錦衣衛押其人至宣府,會巡按御史勘問所主之家。御史淶水張鵬心疑其事,百方鞫之。一夕得其實,蓋平定州故荊郎中家人,居京師以貿易習虜語,不事作業,被捶楚,潛匿於外,妄為此言,彼邏者從而傅會之耳。此雖一事,而臺省之張皇,內批之鎮靜得體,御史之明決能任事,皆可記者。

  ○趁航船

  吴思庵先生談及淺學後進,曰:「此韻府羣玉,秀才好趁航船爾。」航船,吴中所謂夜航船,接渡往來,船中羣坐多人,偶語紛紛。蓋言其破碎摘裂之學,祇足供談笑也。

  ○奏彈內官善增

  景泰二年春,內官善增恃寵驕縱,勢熾日甚。且聞大臣中有候其生日,結約武弁持賄拜賀其門,如往年之事王振者。季聰偕六科十三道上言,盡暴其罪惡,乞急治之,不然必蹈覆轍。章既成,對衆復增二語,曰:「復起羣邪趍附之風,大開小人奔競之路。」蓋厚嫉大臣之憸小者也。既奏上,即命錦衣捕治之。後雖復釋,然迄今不復肆云。

  ○弋謙

  弋謙,代州人,累任顯官,有聲仁廟時。歲己巳,布衣走闕下,疏前成山侯王通、龍門致仕指揮甯懋、真定同知阮遷干三人皆奇才可用。適報虜酋也先犯紫荊口,時石亨為時倚重,偕于尚書治兵土城外。衆議欲以通副亨,及謙等至左順門,通辭:「不預兵政久矣,一旦以副,人不能也。」謙則力言宜專用通,衆導之再四,兩人持論牢不可動,事遂已。六科聞謙負重名,奏留之,繇是亦不報。使通等拒稍却,則皆任用矣。後通雖復用,亦無大過人者,不久竟卒。謙亦累有建白,語侵時貴,亦不久卒。

  ○編次文集

  古人製作,名集編次,多出於己,各有深意存焉。或身後出於門生故吏、子孫學者,亦莫不然。周必大所識歐陽文忠公集,亦可見已。今人不知此,動輒妄意併輳編類前人文集,如處州葉學士文集又曰水心文集,曰文粹;江西文山先生前集三十二卷,後集七卷;四川等處宋學士文,覽者當自見之。其尤謬則蘇州新刻高太史大全集也,太史缶鳴集九百八十七首,後人足成一千首,大全集又合為二千首。其姑蘇雜咏一書,自有序,乃為牽裂置諸各體中,如白龍廟迎送神曲,刪去本題并註,引入曲類,題曰迎神曲、送神曲云,奈何!

  ○看議何觀

  景泰二年冬,文淵閣辦事中書舍人何觀言:「大臣舊老,少保兼吏部尚書王直等,正統中皆阿附權姦,今此輩老猾,不宜在左右。」及言「北虜之來朝者,宜驅置於南方。」忤旨,下六科十三道議以聞。吏科給事中毛玉屬奏藳辭,過罪觀,季聰導之易,不從,亟以告盛,因與偕往。時六科諸君皆在,索藳閱,玉卻以「上促奏,急閱之,恐緩。」索之再,始出以相示。盛曰:「觀驅置之說,固疏謬,其前言老猾,蓋意在大臣,但辭連權姦,中貴人激怒在此。然終是言者,諸君當熟思之,藳須再易。」玉曰:「上怒甚,不可易。」盛曰:「當明言觀概指王直等為老猾非宜,或可回悟上心。」季聰言:「所引春秋『公會戎于潛』,亦非胡傳本意。」玉以東坡「王者不治夷狄論」對。盛以玉遂非甚,因曰:「此奏引經不切,未甚害事,不易或可。若辭有當易者,須易之。」玉曰:「觀嘗考滿,不得陞,私憾吏部,為此十三道已具此說,藳不具此,已輕矣。」蓋時有大臣新遷吏部者嗾科道為此說也。玉素于盛厚,因附耳喻此意,盛曰:「雖不具,具等耳,藳必再易。」玉曰:「君奈何執欲佑觀?」乃謂曰:「朝廷大開言路,未嘗罪一言者,上雖怒觀,猶令我曹看議,蓋甚盛德也。君獨不念劉球乎?球之死,人至今罪王振、馬順。諸君而為此,雷霆之下,萬一不測,則是我曹為之,而朝廷受不容言者之名。且諸君亦言官,獨不為他日身計耶?」玉意若稍解。盛因抹去冒頭所謂「誣陷大臣,擅開邊釁」,及終所謂「明正觀罪,以為進言虛妄者之戒」等語,且益云「指大臣王直等為老猾」,於是衆皆曰好而退。既而奏入,有旨,令錦衣衛杖觀若干,且調外。後乃知奏惟去冒頭,餘皆如舊藳不易也。明日道遇錦衣門、謝二鎮撫及杖觀事兩人,曰:「彼何可深罪?杖惟具數耳。」兩人所存,較之玉,不霄壤異耶?

  ○李祭酒天幸脫禍

  祭酒安成李先生初以言事得罪繫獄,宣廟登極後,一日御別殿,以其激怒先帝,命左右械取,將就鞫焉。俄又命錦衣指揮王某出,有不測之命。王甫行,而先生至,適上退,近臣某就先生問故,先生告以忠誠之實。上出,有問,某具以對。上稍悟,命仍就獄。蓋王被旨急趨,出時與先生相失於端門左右,而立俟於西長安門外,久之始得之。守衛者曰:「罪人入久矣。」王急趨還,則先生已得再生矣。夫臣子之於君父,天也,天佑善人,豈欺我哉!

  ○解胡觀放榜對答

  解學士、胡祭酒契好甚密,一日同觀放進士榜,解以胡出身不繇甲科,詫之曰:「大丈夫必得黃榜書名可耳。」胡笑曰:「彼固亦有僥倖得之。」盛時公卿,其委蛇張弛氣象如此。

  ○龔遂榮揭帖

  景泰元年八月十一日朝退,禁門側尚書胡公手一揭帖,文武重臣,羣立傳觀。尚書王公曰:「此禮失而求之野耳。」盛等因趨就觀,語多文而切直,首備登極詔旨,以為「繇此而觀,上皇之出,非游畋無益為宗社計爾。今都人一聞駕旋,無不喜躍,則人心尚未厭上皇也。今日奉迎禮當從厚,主上當避位,懇辭而後受命乃可,不然恐千載史書難洗」,末有書上修史先生等語,而逸其名,甚驚異之。胡公言此得之高學士,衆因告公曰:「連日言迎復,上意屢以虜情多詐為疑,此所言若封進,見朝野同情,或可感動上心。」公走,質之三法司,都御史王文曰:「匿名文書,不得言。」以告于少保,于第言:「使封進,亦無妨。」蓋其意亦持兩端。因詣禮科草疏同上,疏謂告言人罪,蓋以破匿名之說云。俄頃,得旨繳進,時衆候諸塗扣之,胡公欣欣言:「適三法司云不可進,已還之高矣。茲復取來,故遲耳。」王公有憂色,曰:「諸公勿累小子喫牢飯也。」兩人之量不同如此。旋聞有龔千戶者聞捕治急,首罪下錦衣獄。門、謝二鎮撫以其當具奏而不具奏,坐不應。尋會赦得釋。聞龔千戶其名遂榮,惜不曾識之,而揭帖亦留中矣。

  ○南都人物之盛

  南都數年前,一時人物之盛,勳舊之賢,如襄城伯李公;通材重望,如少保黃公;學行老成,如都御史吴公;得大臣體,如侍郎徐公;端厚有文,如侍郎金公、通政陳公、尚書黃公;詞藻豔發,如少卿楊公;志勤修纂,如學士周公,皆有足稱。他如祭酒陳公之教條規矩,終始不渝,尚書魏公之清修雅尚,可以廉貪敦薄,要皆無媿士論。惜乎,二公嘗請老而不得,近為南京十三道官詆其貪戀,時論為之不平,二公亦因是去矣。噫!如諸公者,今何可多得哉!

  ○題秋胡圖詩

  題秋胡圖詩二首,其一曰:「郎恩葉薄妾冰清,郎說黃金妾不噟。若使偶然通一笑,半生誰信守孤燈。」其二曰:「相逢桑下說黃金,料得秋胡用計深。不是別來渾未識,黃金聊試別來心。」或云後一首趙松雪作,善為秋胡解紛,前首不知何人作也。

  ○顧都御史聲望

  顧都御史佐,性嚴重,聲望偉然,未嘗口毀譽人。或以為言,則曰:「我知善則當舉,我知不善則當去,我何可徒言哉!」旦晚東朝房小憇,前呵雙藤立戶外,官僚行道,以此為驗。往往有挽驢駐馬折而還者。雖公遭時得君之盛,要亦有慴伏彈壓之實焉。

  ○姚榮公小像

  劉原博嘗見姚榮公小像,僅寸許,周遭皆書公詩句警聯,如詠團扇云:「掩歌聲不散,障月影同圓。」御溝詩云:「靜涵金殿影,清斷玉街塵。」此類甚多。

  ○過枝

  別集詩題有折枝禽鳥者,非也,曰過枝可耳。

  ○墓次焚黃

  焚黃之禮,行於墓次,蓋自宋世已然。朱子亦云不知於禮何據。張魏公得贈謚,其家則惟告廟云,今則世皆然矣。意者,流俗以加有官封,必為明器人馬僕從類,非祠廟中所可容,亦以義起然爾,無他據也。

  ○晦庵論易服色

  「思陵已入土,壽皇所御衣冠,皆以大布,此為革去千古之弊;而百官俱用紫衫皁帶,乃王丞相以親老為嫌,不肯素服,議者有『有君無臣』之譏。近日之論,乃鑒其失,然猶未能彷彿古制也。又記在長沙初奉諱時,方語從吏車帷當易紫以青,適未即出,而何漕已易之如所言矣。蓋于心有不安,故不約而同也。」此朱晦庵云。

  ●水東日記卷三

  詹孟舉篆書

  曹雲西

  避天字

  詹孟舉挽袁華詩

  張漢傑拒叛賊

  吴思庵遺外孫詩

  輪王子明寇平仲

  僧無言

  僧景燮宗潮

  諸公才學心量

  廉夫題風雨歸牧圖

  黃希聲

  前輩存心

  蒸山

  黃狀元墓

  吾訓導請俸

  莊伯和詼諧

  李無易家舊物

  蔣司訓

  莊公瑾書畫

  沈夢萱試榜文起語

  小李

  朱文公論用韻

  郁氏錢氏先墓

  郭定襄整暇

  余尚書遺事

  長陵所賞書畫家

  霹靂

  鴉鶻石

  不棄殘紙

  誤用古人爵諡字義

  ○詹孟舉篆書

  詹孟舉篆書唐人早朝詩四紙,孫叔英得之談以宗家,用筆絕類泰不華王貞婦碑。一題「孟舉」二楷字,皆有姓字圖書印。孟舉篆書,余獨見此云。

  ○曹雲西

  松江曹雲西善詩畫,家富盛極一時。其孫幼文號雪林,客授孫至德家。言乃祖盛時,嘗築臺,以錫塗之,月夜携客痛飲,稱瑤臺云。其侈靡至是,蓋元氏習俗也。一鄉時惟常州倪雲林、崑山顧玉山可相伯仲,他貲富有餘而文采不足者不與焉。雲林、玉山事當別有記,要之其富而不知節,可為後世戒耳。

  ○避天字

  正統十年進士登科錄,凡「天」字皆作「■〈艹曳〉」,云出內閣意。景泰中幸太學,謝表內閣自為之,中有「管窺霄,蠡測海」句,蓋亦避「天」字也。偶見宋宣和時禁「君天」等八字,識者驚異,不無感於往事焉。

  ○詹孟舉挽袁華詩

  袁子英晚年惟一子生申,為縣吏,坐累,并子英徙南京以卒。詹孟舉挽詩曰:「吴門山水隔陳雷,魚雁依然得往來。書後常思洞庭橘,詩中人寄隴頭梅。但知抱道非貧病,誰料生兒是禍胎。老淚盡從枯眼出,西風遙洒鳳凰臺。」葛芳蓀父晉仲翁能誦此詩。袁宗魯云。

  ○張漢傑拒叛賊

  蕭墅張漢傑伯庸父子,一時豪俊,與趙屯吴氏有姻■〈女連〉,張、吴皆元萬戶府官。吴元年,松江錢鶴臯作亂,遣人詣張,請相結納為應。漢傑父子毅然曰:「此叛賊也,吾從汝叛耶!」大書「叛賊」二字,黏諸所遣人之背,反繫其兩手,叱之去。漢傑曾孫舉能言之。

  ○吴思庵遺外孫詩

  錢知府昕初習舉子業,從節之游,其外祖吴思庵先生作小詩遺之,曰:「阿昕近喜習科場,百里從師日夜忙。老我曾聞前輩說,一憑陰隲二文章。」錢故富家,先生此詩,蓋懼其或至於驕而隳,亦規諷之意也。

  ○輪王子明寇平仲

  甚矣富貴權寵之能動人也。王子明、寇平仲皆偉然一代人豪,然天書之謬,一以不能正其始,一以不能正其終。二公且然,其於王欽若、丁謂,尚奚責焉!

  ○僧無言

  至訥無言,福嚴寺僧,善詞翰,所交皆一代名人,趙松雪、馮海粟、柯丹丘、鄭尚左、陳衆仲,最後亦錢惟善輩。有詩文真蹟在孫叔英家,無言卷尚留寺中。

  ○僧景燮宗潮

  福嚴寺老僧景燮,頗能詩,先人極與相好。嘗中夜對飲,時予八九歲,侍几傍。僧云:「夜深燒燭短。」予應之曰:「話久引盃長。」僧大喜,以予能記杜詩,而予實未讀杜詩也。景燮瘦削,有寒士氣,澱山釋宗潮豐厚而凝重,二僧為一時鄉里所推,先人嘗云「潮外而燮內」云。

  ○諸公才學心量

  楊文定公最善王簡討振、張修撰益,相見輒出所作,就二人評,有所改易,即樂從。公亦喜改人文字。泰和陳學士當筆譔祭文,公欲有所易,陳忿然不平,見於言色,公即已之。曹文襄性敏,大篇下筆即成,馬狀元尚書措詞頗澁,每為文襄所譏切,馬不介也。一日餞客,所序文出文襄,反復餘千言。二王先生適在座,文襄舉似之曰:「草草寫成耳。」二先生看讀畢,僉曰:「才長,才長。」諸公才學心量之不能同,此亦可見。

  ○廉夫題風雨歸牧圖

  張仲珪先生家藏風雨歸牧圖,楊廉夫題曰:「牧牛值風雨,箬笠幾去手。不在風雨前,不在風雨後。」為妄人改「手」為「首」,幸墨蹟濃淡,隱隱可見,不識古人用字意趣耳。

  ○黃希聲

  黃鐸字希聲,永樂中鄉貢舉人。嘗授徒崑城,自題其座隅曰:「非公事不入縣門。」先叔祖手携家兄仲盠從之學,三日不授書,唯命以正立,必欲堅不動。或怪以為問,曰:「讀書易耳,為人難。苟坐立未當,他何望焉?」識者以為善教。鄭有林先生初作先祠,客有問資價者,鄭對以工費之詳。適希聲在座,客退,希聲曰:「設後有問,當惟舉木石工價,若飲食日費,略之可耳。蓋好事須從臾,不則恐沮其志也。」

  ○前輩存心

  夏忠靖公使吴中,館于文正書院之偏室。夜三鼓,適范氏子孫有事於中堂,公聞之,先期起,衣冠獨坐,俟贊者至,禮畢始就寢。胡毘陵尚書凡一新服成,必入朝見君,後始常服見客。楊東里少師一日新修廳事門成,戒兒曹亟治具,邀楊仲舉先生過飲,曰:「門戶初闢,必一君子先行。」仲舉蘇州人,宋和王之後,官至禮部尚書。前輩之存心,有如此者。

  ○蒸山

  嘗過光福葉子昌家,閱其譜,婿陳瓘、宗人夢得皆有序。所錄宋金紫棐恭公墓銘,云葬貞山。盧熊郡志有蒸山,又云棐恭葬真山者,疑為嫌名,改蒸為真耳。以予觀之,葉氏銘未必失實,豈本貞山,後人訛為蒸,而真又譌於刻工耶?時旁多蘇士,有云姑蘇諸山,惟真山可卜雨,有雲氣上騰,則雖晴必雨。豈又以此而為蒸耶?子昌與予同姓名,尚有宋誥三通,其二棐恭之子俅,其一其外氏凌姓者云。

  ○黃狀元墓

  鄧尉山中峯東北向,居人相傳地名黃墳,蓋宋刑部尚書黃狀元繇墓也。贈工部尚書崑山王公永和夫人卒,得葬地於此,勑營墓焉。黃氏故物可見者,一石人半身,裳衣之制儼然,今壘石牆下。塋牆石■〈空上心下〉一方,雕刻極工緻,今在王氏庵中。墳下石甃小河,亦極齊整,今於淤泥中,疏出通流。

  ○吾訓導請俸

  訓導吾豫,景泰中膺薦至京。以屢言邊事,兵部奏宜邊用,而在邊久不得支俸,請於吏部,項侍郎曰:「是嘗攪我兵部者,何可與之?」尚書泰和王公曰:「官必有俸,自須與之。」然竟亦莫能與也。豫私計:「侍郎尚然,尚書于公當何如?」然不得已,乃以請於兵部,于公見公牘,喟然曰:「奈何使應薦士至此!」遽與準收。諸公所存不同如此。

  ○莊伯和詼諧

  莊伯和,磧澳名醫,好詼諧。一日,李無易遣家僮持簡詣伯和,家僮誤舉伯和姓名,伯和紿之曰:「若翁欲借藥磨耳,汝當負去。」且書片紙以復曰:「來人面稱名姓,罸馱藥磨兩遭。」無易得之,大笑,即令仍負磨以還。前輩善謔,風味如此。伯和子允恭,誠確老醫,常往來吾家,猶及識之。

  ○李無易家舊物

  李無易名庸,一字無逸,磧澳巨姓,頗尚文學。國初,坐累徙雲南,發龍江,寄親友詩曰:「不識雲南路,今過第一關。□□□□□□□□□□。舊驛連新驛,前山接後山。我心無愧怍,天道有時還。」鄉間往往見無易家舊物,孫叔英家有洪武初行鄉飲禮詩卷,余熂序,趙丹林龍角鳳尾金錯刀竹二幅,趙松雪小蓬萊三字刻匾,字本顧玉山家物,顧一孫贅李,字因在焉。字初為村氓得之,以其背斷草豢豕云。野水舅家中吴紀聞殘帙,即余得之而失去者。先孺人嫁時青銅大鼻鏡,皆李氏物也。

  ○蔣司訓

  山陰花溪蔣貴達老先生顯,司訓崑庠,質實敢言。一日,郡守況侯鍾行部,侯嚴不可近,先生遽進告曰:「頃見郡中新刻忠經,大非是,馬融何如人,其言何可經也?」衆為之驚慄。侯待之殊從容,徐曰:「偶見此本,改則未敢耳。」先生極知愛予,鄉試就考者衆,予以學未至不欲預考,先生強之再三,且擁予入察院門,是年果止予一人在選中。

  ○莊公瑾書畫

  莊瑾字公瑾,號采芝,龍江章氏之後,晚居李墟。能詩,善草書,學二王而硬徤骨立,自成一家。尤長於畫,師法夏珪、馬遠,蓋張可觀以後一人而已。為人雅淡有高致,日登山臨水,所至成趣,遇知己,觴咏竟日。畫或頃刻可成,或數日不欲著一筆。與同里沈夢萱先生契厚,今沈氏收書跡畫本特多,寒山拾得像、春江送別圖,皆不媿古人。詩帖有「酒熟床頭雪滿缸,南墟書屋正春寒。□□□□糟鵝掌□□□□凍鱉裙」等句,其風致可想見也。

  ○沈夢萱試榜文起語

  松江李墟沈夢萱先生資深,永樂中舉,略通書史。吏部試招撫四夷榜,納卷獨遲,衆請斥之,尚書取卷閱,其首云:「詩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遽曰:「是何可斥也?」遂得終篇,第優等,授山東新城知縣。先生弱冠娶毘陵大族鄒氏,詣謝,婦翁出名畫命題,即走筆一律,其警聯有「玉沙十里江村暮,鐵笛一聲烟雨秋」之句。吴思庵先生舉堪任風憲,試河清論,起語:「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兩事頗相類。論,今思庵集不載。

  ○小李

  程明道先生外舅彭侍郎思永行狀云:「蜀人以交子貿易,藏腰間,盜善以小刃取之稠人中如己物。公捕獲一人,使疏其黨,得十餘輩,黥流之,盜遂絕。」此即今京師小李之類。小李云者,意為昔時此賊之首,猶徤訟者所云鄧思賢耳。

  ○朱文公論用韻

  朱文公答鞏仲至曰:「用韻多所未曉,古韻雖有此例,然在今日,却恐不無訛謬之嫌耳。然『林』與『興』叶,亦是秦語,以『興』為韻,乃其方言,終非音韻之正。今蜀人語猶如此,蓋多用鼻音也。」又題黃叔垕楚辭協韻謂:「傅景仁云:『漢書高惠功臣侯表「符」與「昭」韻,西南夷兩粵傳「區」與「驕」韻。』蓋本大招『昭』與『遽』同韻。王岐公集銘詩中用『遽』字入『招』韻,正出此耳。蓋字之從『處』聲者,噱、臄、醵平讀音皆為彊,然則大招之『遽』當自彊而為喬,乃得其讀也。」公又有楚辭辯證上下卷,此論尤多,學者不可不知。

  ○郁氏錢氏先墓

  予在邑庠時,庠友吴芳廷實家畦菜得故塚,誌石見,題云:「高平郁氏之墓。政和六年葬。」常熟醫學訓科郁晢智,其家相傳先世葬崑山高平橋西,但不知其處耳。至是得墓銘拓本,與譜合,欲訟之官,繇是墓歸郁氏,至今封樹蔚然。景泰中進士薊州錢源者,嘗以公事至崑,訪其祖壠,錢云:「聞之乃祖,吾家墳在學之西北,故郁氏姻也。」學西北郁氏墓旁雖多地,據地者以無所考,不可得。沈通理為出其家藏雜錄詩文小冊,有洪武七年縣人盧熊所作錢瑞妻章氏墓銘一通,其文曰:「葬縣治西南,郁氏先塋之東北。」據地者始無可辭。錢且訪郁,考其故譜,乃知郁之婿有錢道判官,郁衰,有功於郁,郁因以一子後之,冒錢姓云。兩家今通譜。此二事出一家,固甚奇,亦可見墓文之不可無也。

  ○郭定襄整暇

  定襄伯郭登,治大同廉而尚謀,有古良將風。一日,達賊迫城下,人心洶洶。自登城視師,酣戰間馬溺于前,左右急呼:「用草裹去!」公笑曰:「草菓好喫,鷄生也。」此亦能示整暇,以安人心。

  ○余尚書遺事

  余尚書茂本熂,父嘗為鑷工,茂本既貴,每造謝隣曲,不遇輒曰:「煩為道,余待詔兒來拜也。」蓋吴俗稱鑷工為待詔云,人以是賢之。茂本美風姿,有俊才,為縣學生。御史行香,見茂本曰:「此子外材好,內材何如?」茂本應聲曰:「熂有詩八句,其首句曰『外材爭似內材高』,餘不能記。」又一日,茂本方與諸生會饌,一微行老御史坐明倫堂,諸生出見,御史曰:「『黃米飯香青菜熟』,諸生有能對此者乎?」茂本應聲曰:「白頭人老赤心存。」

  ○長陵所賞書畫家

  范啟東言長陵於書獨重雲間沈度,於畫最愛永嘉郭文通,以度書豐腴溫潤,郭山水布置茂密故也。有言夏珪、馬遠者,輒斥之曰:「是殘山剩水,宋僻安之物也,何取焉!」暹之內父錢塘蔣暉,字法歐陽率更,多清勁,屢不稱旨,暉官久不進,亦坐是云。

  ○霹靂

  霹靂於邊墩高處,歲恒有之,震死者或不見其人,其擊屋柱桅杆之類常見。其破處,有痕似鐵線路,或云蟄龍所藏,或云龍變化而起,又或云毒蟲被擊,皆不可知。又云雷神極巧,如人被擊,火或燒其著體衣一層無遺,其外衣仍存。若一傘,或竹骨皆化,惟蓋柄則皆如故。如擊塔廟,數佛並坐,其一粉碎,其傍諸佛儼然,亦有移置他處者,此類甚多。惟擊發之時,雨輒驟,輒有火,有硫黃氣,此則皆然也。先儒於此成說多矣,而亦不悉其故,豈亦以神不當語故耶?

  ○鴉鶻石

  中貴有再遭營火者,珍珠皆灰化,玉器窰器,或裂或變淺黑色,惟諸色鴉鶻石愈精明。

  ○不棄殘紙

  嘗見胡毘陵應酬詩文藳,皆片紙滿書,聞其雖破紙少許,見輒用補窗罅,不棄也。今日聞王鹽山凡屬公牒藳,皆用所受外封,既謄畢,即以作繩絞,仍漬以剩蠟,俾照夜,皆儉德云。予每作書牘,或寫鄙作,字誤輒塗改,有所更易,輒令人洗,雖不喜塗洗,然終不忍易他紙,豈亦性然哉!

  ○誤用古人爵諡字義

  文章家誤用古人爵諡文意字義,近世雖名人不免。熊敬方、胡祭酒皆以程明道所答「御吏」之問為「御史」,馬狀元、陳侍郎以余襄公為「忠襄」,許道中詩多以「擅場」為「擅揚」之類是也。